薅羊毛本是沿袭春晚小品中白云大妈的“薅羊毛织毛衣”的做法,被定义为“薅羊毛”。现指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商家开展的一些优惠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专门出现了这样一批人,搜集各个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商家的优惠信息,在网络和朋友圈子中广为传播,这种行为被称作薅(hāo)羊毛。
近年来,薅羊毛早已不止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特殊现象,在利益的驱动下,市场上涌现出一批薅羊毛网站、薅羊毛App、薅羊毛公众号、薅羊毛群,在羊头(能够号召大量羊毛党的领头人/群主)的带领下进行有组织的“薅羊毛”,促使薅羊毛成为了一种社会级现象,任何获利的机会羊毛党都不会错过。
在微信中和百度上搜索“薅羊毛”的关键词
都可以发现大量薅羊毛平台
按说,各商家对这些占小便宜的羊毛党应该是深恶痛绝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商家们不止不担心羊毛党,反而担心他们不来薅羊毛,每逢活动期间甚至要推出官方薅羊毛攻略,为了第一时间把活动信息传递出去,还把用户们拉到一个群里以红包、特权等形式不断刺激消费。商家不止鼓励用户来薅羊毛,甚至邀请羊头带领团队来“薅”!
《“薅羊毛”也能月入五万?》——IT时报
羊毛出在羊身上。
除去少数别有用心的P2P是为了卷款潜逃之外,绝大多数商家看到的正是薅羊毛背后的用户还有转化率,有活跃用户就有成交量,就有更广阔的发展!10块钱羊毛出去90块消费回来,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所以薅羊毛不但不可怕,更准确的说薅羊毛实际上就是激活新用户,如何留存这些羊毛党,提炼出优质用户(有消费需求,有消费能力)成为自己的忠实用户才是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劣质的羊毛党(一人多号,反复获利)也会被自然剔除。
设立用户等级,匹配用户权益,等级越高享受的权益越多,可以是独家优惠券,可以是小礼品,可以是优先试用权等各种形式,目的就是留下用户并刺激消费。
对自有产品的平台来说是用户复购,对银行来说就是用户多下单,买什么不重要,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