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庆余年》是个乍一看披着正剧外衣的沙雕剧,结果看了几集,发现,真香。
但是看了二十几集之后,剧是香了,自己的VIP会员却一点也不香了。
因为那些本该戴着VIP小帽子的可爱数字头上,换成了一顶“超前点播”的新帽子。怎么说呢,我很为难,毕竟难得大方甩给我的预告让我很想看。那么此时我就面临一个选择,等等吗?还有二十集,我能一直忍得住吗?一集3元慢慢解锁?那不是更贵?我要是看了3块6块的再花50岂不是更恶心。可是50块看6集它也不便宜啊!
想想罢了罢了,早买早看,大家也都不容易,再说不是更新日都再多看6集呢嘛。
结果把钱转过去,发现那6集看完了,每天还是只更新2集啊,也不知道到底是我的数学没学好算不好数,还是语文没学好读不懂话。
更膈应的是,此时你的朋友告诉你,哇!你才看到29集啊,我都看到33集啦!没花钱哦!高清呀!你看不看?
我看不看呢?想看,但是我堂堂腾讯、爱奇艺、优酷三网VIP,那是什么身份!我为了看个剧还贡献了50块钱,我能沦落到去看盗版?!那我的VIP和50块不是变成了个笑话?!不,我不看!
看个剧,我好南。看正版,我花钱花的膈应还不能多看几集,看盗版,我的快乐又会不能那么纯粹。
这就像是你去游乐园玩,不理门口的黄牛,乖乖花了100块钱买票,买票前说好了一价全包,进去以后啥都能玩,结果进去排了半天队终于排到一个特别好玩的热门项目,屁股充满期待的坐了上去,人家却突然跑过来说:这个项目大家都这么喜欢啊,既然这么多人来玩,要不这样吧,你再多交50块钱才行。
你正内心纠结,旁边黄牛说别别别,在门口就跟你说了,在我这5毛钱就买个通行证,你旁边朋友看看你:啥?你花了100进来的?又花了50买的低配版?我这啥都没花,正玩升级版呢。
此时的你就觉得自己的屁股、腿、脸都不知所措、无处安放。自然是内心不忿,说:
你看我门票,说好的一价全包啊!再仔细一看那门票上还有一排小字。密密麻麻的写着:我说的随时都有更改的权利,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人民日报都替人民看不下去了!
视频网站一脸无辜的回应说:“对用户需求把握不够准确”,潜台词是“我是在千方百计的替你着想啊,可不是千方百计的想挣钱”。背地里就开始配合哭穷: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我爱奇艺今年第三季度净亏损36亿元。2018年,爱奇艺全年亏损91亿,腾讯视频和优酷也亏得差不多啊。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是的,面临的一边是盗版,一边是亏损。
叫板盗版,就设定50块钱的超前点播,还没赶上盗版的进度,完了还要再站在版权意识的道德制高点上来加以约束、指责。十几年来,大家的版权意识和内容付费意识都在提升,已经默认了看剧、看电子书、听音乐花钱,没什么不对的,毕竟内容的生产也有成本啊!所以,充会员没毛病!但是
当会员的基数正在接近饱和,该买会员的都买了,就一拍脑袋让充的会员变成鸡肋,这就说不过去了!
扭转亏损,众所周知,包括视频网站在内的诸多行业,在前期的“野蛮发展”里,有个固定套路就是先花钱大量补贴,以此来获取用户,然后资本一路追捧,等到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了,再来“回收”前期烧掉的钱。
作为享受了十几年免费资源的韭菜或者小绵羊,其实大家都心里有数,咱不介意偶尔给人家贡献点羊毛。但是你年底缺钱了,碰到了大家追捧的热剧,赶紧圈点钱这就太难看了。
这跟你已经在店里买东西,已经看到了标价,这时买的人多了,库存也完全够,店家却忽然坐地起价了,还一脸无辜的说,我这都是为了满足你们的需要,随便你买不买呀,我又没强迫你买。就像拔鹅毛,既要想办法更有效的拔鹅毛,又不能让鹅叫。
就算想不到办法来增收,你按照一定的标准涨价,或者在店门口贴好告示也显得光明磊落些不是。
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我们觉得30多块钱买杯奶茶咖啡不心疼,50块钱买外卖不心疼,打滴滴不心疼,可是用来买剧或者电影就觉得血亏。
除了觉得这钱已经收过一道并且没有明确的标准之外。内容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一年会员也许就碰到一个制作精良的良心剧,这一个良心剧还是额外收钱的。
说到底,用户是在跟那50块钱过不去吗?用户是在跟这种毫无平等性可言,被人摁着摩擦摩擦拔毛的感受过不去。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村里正经八卦
End